日前我國發生芮氏規模6.8淺層地震,全台有感搖晃,甚至重創花東地區,幾度驚傳房屋倒塌憾事,不經喚起你我共同心聲:「居住的家,安全嗎?」。人常說,萬丈高樓平地起,「基礎結構」就如同大樹扎根,牢牢緊抓地基,才能撐起整座建築量體,好的「基礎結構」更是抵禦地震、保衛你我居住安全的關鍵因素!本篇 #建築小學堂 帶您剖析「建築基礎結構」種類,在購屋之前多一分了解、也多一分居住安全保障!
延伸閱讀>>建築結構選擇題 RC vs SC vs SRC

 

「基礎結構」是什麼?

我們將建築拆解為「上部結構」、「基礎結構」、「地基」三個部分來看,「基礎結就如「建築的腳」,作為建築的支撐載體,將重量傳遞到土壤與岩盤;又以「傳力方式」作為區分,可將「基礎結構」分為「直接基礎」與「間接基礎」兩種。

直接基礎(淺基礎)
基礎的底面直接座落在土層上,力量傳遞至基礎底面後就傳到地層上,中間沒有其他介質,常見於建築載重較小、淺層土壤且承載力不錯的狀況。有「獨立基礎」、「連續基礎」、「筏式基礎」等分類。

間接基礎(深基礎)
當遇土壤承載力不夠時,透過「基樁」或「壁樁」等媒介,將建築力量傳至更深層、更堅硬的地層上。我國許多地區都會面臨地質條件較差或者建築要求較高的情況,因此運用「基樁基礎」承載力高、沉降量小而較均勻的特點,能讓建築本體更加穩固。

「直接基礎」與「間接基礎」並非單一運用的概念,需經過結構技師專業且精密的核查地質,有時也會同時出現「直接基礎」與「間接基礎」的規劃。

另外,桃園屬於台地地形,地塊硬、穩定性高,加上土裡充斥礫岩與鵝卵石,少有液化現象,因此多使用淺基礎就足以穩定建築;反觀台北地區屬於盆地地形,由新店溪、大漢溪等多條水文匯流而形成的湖泊地形,造就鬆軟土質,因此台北地區的建築多需鑽探深地基,來增加建築穩固性。

直接間接基礎與深淺基礎並非完全相同的概念,但通常直接基礎屬於淺基礎較多,而間接基礎卻是深基礎較多,因此一起解釋,方便讀者理解。


 

常聽「筏式基礎耐震宅」,真的比較安全嗎?

傳統建築多以「獨立基礎」,將柱子做成一根一根的混凝土墩,讓建築像站在土壤裡,但因為每個基腳的下沉受力不均勻,容易對結構體造成損害,進而衍生出「連續基礎」,將乘載重量的牆壁配在兩柱子中間,把原先獨立的基腳連在一起,分散地震力量。隨著樓層增高,基腳數量也須跟著增加,遂將所有基腳以大底板串連,就像浮在地底的一塊大竹筏,讓受力均勻分散、提升乘載力,避免建築下陷,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「筏式基礎」。
「筏式基礎」採用大型基礎版,結合地梁及地下室牆體,將建築物所有牆、柱等載重部位,分佈力量於地層,當發生地震或土壤液化,有單點地層下陷的情形,建物也能受到相對保護,常使用於高層建築、重量較大、地下水位較高的地方,是「基礎工程」中,耐震度相對較高,造價也最高的一種!

 

直接基礎比較懶人包


 

「連續壁」深達XX米!與基礎結構有何關?

「鋼軌樁」、「排樁」、「連續壁」等等,是開挖地下工程時,很重要的擋土設施,因為結構若周圍沒有牆體保護的話,軟土層一鬆動就會滑下來,且要是地下水面高於開挖的深度時,地下水也會從土中溢出。傳統工程常用「鋼軌樁」或「排樁」,適合在土質較好的區域,利用巨型機械垂直將樁體打入相對位置,施工時不僅因震動打設發出巨大噪音,也經常在「砂層」或「砂礫層」中有障礙物,造成阻力不易貫入。

為了克服「板樁系統」的不便,近年延伸應用出「連續壁」的方式,即在地表之下施作鋼筋混凝土牆,用於支撐周圍的軟土層,以及讓地下水不會滲入基地內,而能順利構築地下室基礎,同時可以直接作為地下室外牆,成為保障結構安全的屏障!
在密集度高的都市基地內,施作「連續壁」比較不會影響鄰近房屋的安全,一般而言,「連續壁」厚度至少在60cm以上,也有厚達100cm以上,可用「開挖深度的5%」來概估,實際仍須經結構技師檢核與把關!

間接基礎比較懶人包


 

結語

身在板塊運動活躍的台灣,無論居家是否位於斷層帶,都不容忽視建築的結構安全,相信不少人都曾因為「XX基礎、最強耐震宅」或「連續壁深達XX米」等廣告用詞而撩起購屋衝動,實則,這些都是保障結構安全的標準配備,「筏式基礎」並非神話,而再厚再深的基樁版,也都需要仰賴建商的「品質」!嚴謹施作、謹慎用材、精算地質條件,才是體現品牌口碑的實際價值,希望本篇文章能有效協助您購屋前的決策與斟酌,買到值得託付一生的安全家居!

 
快速選單
依據歐盟施行的個人資料保護法,我們致力於保護您的個人資料並提供您對個人資料的掌握。 我們已更新並將定期更新我們的隱私權政策,以遵循該個人資料保護法。請您參照我們最新版的 隱私權聲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