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那件事
29.Jul.2022
祝融風險不輕忽!防憾事必讀3大救命錦囊
據內政部消防署統計,111年台灣平均每天發生16起「建築物火災」,在上篇 #建築小學堂 我們談及「建築消安知識」,分析購入房屋前可留心結構、建材、設備上的防火規劃,而本篇 #生活那件事 則希望帶給讀者進一步的救災知識,平日如何降低風險?而若真不幸遇上意外,又該如何自保?筆者歸納3項防火救命錦囊,一起來看!

當前消防法令規定,六層樓以上及一定規模的建築,須依法落實「防火管理制度」及「裝設消防安全設備」,而一般五層樓以下的住宅,並沒有法令強制要求。驚人的是,火場的罹難者有超過90%,是死於五層樓以下的建築物。因此不僅法定的基本防火制度,我們更該定期進行以下五點防火自我檢測,以加強保障自身居住環境的安全:
●電力獨立迴路以及自動斷電裝置:
耗電量較大之電器,如冷氣機、大型電熱水器等,應使用獨立高負載專用迴路,且每個房間應有獨立迴路及自動斷電裝置,避免超過乘載瓦數,導致電線燒毀引起火災。
●逃生動線保持通暢:
除了大樓內的樓梯間及走廊禁止擺放鞋櫃或儲藏櫃外,同時大門口也應避免堆放雜物、停放汽機車,避免影響逃生路線。
●安全門長閉易啟:
根據《建築法》規定,安全門應保持常閉式、易開啟狀態,以防火災生時濃煙亂竄,產生煙囪效應。
●警示燈源常亮:
注意「出口標示燈」、「避難方向指示燈」、「緊急照明燈」是否長時間維持作用,並於火災發生時,能指引正確逃生路線。
●使用防火建材:
確認房屋內部隔間及室內天花板的裝潢建材,避免使用木板材質,應使用防火材質或是鋼筋混凝土牆,也可在選購窗簾時選擇有特別防火的材質。
儘管已經做好防火自我檢測,倘若還是不幸遇到火災,又該如何提高當下的存活率?火場逃生知識人人都該具備,以下五大常見逃生錯誤迷思,我們為你一一破解!

●優先向上逃生?
火災發生時,濃煙往上竄的速度,遠比人跑步速度來的快,因此千萬別往上逃生。內政部消防署表示,火災逃生原則為「向下逃生」,只要在樓梯間未見煙霧,就可繼續往下逃生,但若樓梯間出現濃煙,應待在原樓層,並尋找相對安全的避難位置,等待救援。
●躲進浴室最安全?
根據消防署說明的火災避難原則,發生火災時,民眾千萬不可躲在浴室,一方面因為浴室通常無對外窗可逃生,另一方面也因多數浴室的門和天花板多為塑膠材質,遇高溫不僅容易燒穿、變形,且難以阻絕濃煙。
●開門通風又降溫?
民眾逃生時,若情況許可,應「隨手關門」,將火勢侷限於一處,使火勢不易延燒到其他地方,藉此降低火勢蔓延的速度。
●搭電梯逃生最快?
搭電梯逃離火場應避免搭乘電梯,因消防員在火場搶救時,為避免人員觸電,電梯的供電系統可能會做斷電處理。搭乘電梯逃生不僅可能會受困於電梯中,且火場濃煙將可能滲入電梯內,直接威脅梯內人員的生命安全。
●先找濕毛巾掩口鼻?
在火勢燃燒初期,白煙的主要成份為水蒸氣,對人體並無太大危害,燃燒一段時間後才會開始出現黑色濃煙,而濕毛巾並不能阻隔濃煙中的一氧化碳及有毒物質,且溼毛巾遇熱產生的水蒸氣一旦吸入呼吸道,會造成嚴重灼傷,因此民眾在第一時間應以「低姿勢」匍匐前進逃生,而非優先尋找濕毛巾。

除了自我檢測及排除錯誤迷思,隨著科技日新月異,市面場也推出許多「智慧建築」,透過自動化、科技化,有效提升居住環境的安全性。例如,「智慧管家通常設有「瓦斯濃度偵測系統」與「自動斷火裝置」,減少獨居家庭災害發生的機率,大大地協助許多無法到異地照護父母的子女,並且更能透過24小時監控功能,遠端關照居家情況,以即時因應適當措施。
大火無情,與其憾事發生才感到哀婉痛心,我們更應該在平時謹慎居家防火安全,養成良好用電習慣,鄰里之間互相提點、照應,降低祝融風險,且唯有強化自身逃災觀念,謹記避難正確原則,才能保障我們的生命安全唷!
錦囊1:日常就應落實防火自我檢測!

當前消防法令規定,六層樓以上及一定規模的建築,須依法落實「防火管理制度」及「裝設消防安全設備」,而一般五層樓以下的住宅,並沒有法令強制要求。驚人的是,火場的罹難者有超過90%,是死於五層樓以下的建築物。因此不僅法定的基本防火制度,我們更該定期進行以下五點防火自我檢測,以加強保障自身居住環境的安全:
●電力獨立迴路以及自動斷電裝置:
耗電量較大之電器,如冷氣機、大型電熱水器等,應使用獨立高負載專用迴路,且每個房間應有獨立迴路及自動斷電裝置,避免超過乘載瓦數,導致電線燒毀引起火災。
●逃生動線保持通暢:
除了大樓內的樓梯間及走廊禁止擺放鞋櫃或儲藏櫃外,同時大門口也應避免堆放雜物、停放汽機車,避免影響逃生路線。
●安全門長閉易啟:
根據《建築法》規定,安全門應保持常閉式、易開啟狀態,以防火災生時濃煙亂竄,產生煙囪效應。
●警示燈源常亮:
注意「出口標示燈」、「避難方向指示燈」、「緊急照明燈」是否長時間維持作用,並於火災發生時,能指引正確逃生路線。
●使用防火建材:
確認房屋內部隔間及室內天花板的裝潢建材,避免使用木板材質,應使用防火材質或是鋼筋混凝土牆,也可在選購窗簾時選擇有特別防火的材質。
錦囊2:破解火場5大錯誤迷思!
儘管已經做好防火自我檢測,倘若還是不幸遇到火災,又該如何提高當下的存活率?火場逃生知識人人都該具備,以下五大常見逃生錯誤迷思,我們為你一一破解!

●優先向上逃生?
火災發生時,濃煙往上竄的速度,遠比人跑步速度來的快,因此千萬別往上逃生。內政部消防署表示,火災逃生原則為「向下逃生」,只要在樓梯間未見煙霧,就可繼續往下逃生,但若樓梯間出現濃煙,應待在原樓層,並尋找相對安全的避難位置,等待救援。
●躲進浴室最安全?
根據消防署說明的火災避難原則,發生火災時,民眾千萬不可躲在浴室,一方面因為浴室通常無對外窗可逃生,另一方面也因多數浴室的門和天花板多為塑膠材質,遇高溫不僅容易燒穿、變形,且難以阻絕濃煙。
●開門通風又降溫?
民眾逃生時,若情況許可,應「隨手關門」,將火勢侷限於一處,使火勢不易延燒到其他地方,藉此降低火勢蔓延的速度。
●搭電梯逃生最快?
搭電梯逃離火場應避免搭乘電梯,因消防員在火場搶救時,為避免人員觸電,電梯的供電系統可能會做斷電處理。搭乘電梯逃生不僅可能會受困於電梯中,且火場濃煙將可能滲入電梯內,直接威脅梯內人員的生命安全。
●先找濕毛巾掩口鼻?
在火勢燃燒初期,白煙的主要成份為水蒸氣,對人體並無太大危害,燃燒一段時間後才會開始出現黑色濃煙,而濕毛巾並不能阻隔濃煙中的一氧化碳及有毒物質,且溼毛巾遇熱產生的水蒸氣一旦吸入呼吸道,會造成嚴重灼傷,因此民眾在第一時間應以「低姿勢」匍匐前進逃生,而非優先尋找濕毛巾。
錦囊3: 結合智慧科技,讓防災更容易!

除了自我檢測及排除錯誤迷思,隨著科技日新月異,市面場也推出許多「智慧建築」,透過自動化、科技化,有效提升居住環境的安全性。例如,「智慧管家通常設有「瓦斯濃度偵測系統」與「自動斷火裝置」,減少獨居家庭災害發生的機率,大大地協助許多無法到異地照護父母的子女,並且更能透過24小時監控功能,遠端關照居家情況,以即時因應適當措施。
大火無情,與其憾事發生才感到哀婉痛心,我們更應該在平時謹慎居家防火安全,養成良好用電習慣,鄰里之間互相提點、照應,降低祝融風險,且唯有強化自身逃災觀念,謹記避難正確原則,才能保障我們的生命安全唷!
相關訊息ARTICLES YOU MIGHT LIKE
-
30.Nov.2023
「地價稅」節稅攻略&常見問題一次看!
-
04.May.2023
板南全線鍍金,成就軌道置產傳奇
-
29.Mar.2023
惡鄰風波再起?增強自家隔音這樣做!